
会员
抗战大后方社团翻译文学研究
熊辉等更新时间:2025-04-24 19:23:26
最新章节:后记开会员,本书免费读 >
抗战大后方社团翻译文学是中国抗战文学地图上不可或缺的构成要素,本书立意发掘其文学性、历史价值和社会影响等内容,从翻译文学之镜中窥见抗战文学及社团文学被遮蔽的一些属性。同时,突破“启蒙/救亡”的阐释体系,展示出抗战大后方社团翻译文学以及抗战文学发展的基本轨迹与本真面貌。
品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上架时间:2018-09-01 00:00:00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数字版权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提供,并由其授权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制作发行
抗战大后方社团翻译文学研究最新章节
查看全部- 后记
- 参考文献
- 第四节 俄苏文学翻译的中国情结
- 第三节 中苏文化协会翻译文学的特征
- 第二节 中苏文化协会译介俄苏文学的概况
- 第一节 中苏文化协会及其翻译文学研究现状
- 第六章 中苏文化协会的翻译文学研究
- 第五节 “七月派”对外国文论的翻译
- 第四节 对苏俄及欧美文学作品的译介
- 第三节 “七月派”对日本反战文学的翻译
熊辉等
主页
最新上架
- 会员
民国侦探小说史论:1912—1949(全二册)
本书以民国时期(1912—1949年)的侦探小说翻译及创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当时报纸杂志刊载及单行本出版的侦探小说作品为立论基础,以民国时期的侦探小说发展史为研究重心,兼及对于晚清、民国侦探小说的都市起源、公案传统、域外译介、代表性作家作品、形式特征(含叙事模式)及思想价值等方面的考察。一方面努力梳理出民国侦探小说的类型演变轨迹与文学史发展框架,即为“史”的描述;另一方面尝试在其中提炼出民国侦探小文学69.2万字 - 会员
诗歌的影像传播研究
本书重点推出“传播的诗”这一概念,并阐释诗歌影像传播(以电影为主)的几种范式。“影像”是图像理论的关键词,也是视觉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它具有与传统文学文本以及其他艺术形式平等对话的优势,影像传播媒介并不只是具有承载功能,它可以成为给诗歌带来新的表达元素和新的表现力的部分,诗歌在一定意义上离开了原初的文字表现载体,将传播载体引入自我表现之中,创构了诗歌的立体文本,转化为一种“立体的诗”或“跨媒介的诗”文学16.9万字 - 会员
北京叙述:帝都、家园与现代性——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北京城市形象
本书主要以城市文化与文学表现出的北京想象为切入点,探究文学与北京、“文学中的北京”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蕴藏的内涵。在研究范式上,以区域、空间、人物(包括所属地域、阶级、性别)、意识、器物、情感为核心,将相似的作家及流派合并论述,文本形式包括小说、诗歌、散文、笔记、戏剧、文化现象等。文学21.9万字 - 会员
民国女性法律地位之嬗变与中国现代文学书写
女性地位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尺之一。民国几十年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女性的法律地位在这一历史时期却逢遇了千年未有之变局。本书首次把民国女性法律地位之嬗变与中国现代文学书写及二者的“互动”放到整个社会历史政治文化变迁的大环境中进行系统考察,对民国时期传统乡土社会、都市空间、苏区及解放区女性法律地位的嬗变与中国现代文学书写的关系进行了全面爬梳,以此探究民国女性法律地位、生存状态改变的历史进程及其对文文学25.5万字 - 会员
鲁迅北京交游研究
本书从城市空间的角度,论述了北京城市空间的政治性对鲁迅思想和创作的影响,将鲁迅在北京城与不同个体或群体的各种交游相互关联起来,形成网络结构,呈现出一条鲁迅从教育部官员到新文化人,再到高校教师、深受青年敬仰的思想家和文学家的发展脉络。文学18.4万字 - 会员
人文(第八卷)
《人文》学术辑刊由河南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编辑,《人文》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坚持社会效益第一。《人文》以人文关怀为中心,突出学术原创性与新知传播,注重实证研究,鼓励综合创新,力图融通各学科,探讨各种学术思想和历史文化问题,展示中国思想学术界新成果。《人文》力争为学术界提供一个优质学术成果发表平台。文章以学术文章(论文)为主,也发表欢迎思想学术随笔及其他形式的学术文章。另设“对话”“学林”“札记”“书札文学32.4万字 - 会员
中国文学评奖制度研究(1978—2020)
本书在文学社会学视野下,将1978年以来的中国文学评奖制度放在现代性的框架下来研究。自1978到80年代后期,现代化术语为整个国家和社会提供了一种整体性的想象,文学评奖在文学观和文学价值观的表达上具有某种共识。全国优秀中短篇小说奖的最后一次评奖是1987—1988年的全国优秀中短篇小说奖,在近十年的时间内,全国性文学评奖只剩下茅盾文学奖。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市场成为现代性进程中的重要力量,在2文学22.1万字 - 会员
近现代来华传教士与中国文学研究
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中,来华传教士曾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其影响日益引起学界的关注。本书从文学角度对近现代来华传教士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特殊意义给予史料梳理和学理分析。具体内容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一是近现代来华天主教传教士与中国文学研究;二是近现代来华新教传教士与中国文学研究;三是就明兴礼、赛珍珠及包贵思等三位来华传教士进行个案研究。虽然来华传教士对中国文学的译介研究难免带上宗教色彩,但作为中西文化的文学18万字 - 会员
百年汉诗史案研究
《百年汉诗史案研究》精心撷取百年汉诗历史中的陆志韦、矛盾、闻一多、何其芳、林昭、姜耕玉、李新宇、杨克、李笠、陈克华、海子、潘维、格式、非亚、雷平阳、李少君、谭武昌、安琪、徐俊国、张晓楠20个重要个案,运用文献细读与发生学方法进行了研究。这些史案既有新诗草创时期的建设者和外国诗歌的汉译者,又有传统诗学范式与传统文化的承续与开拓者;既有语言本体的探索者,又有救国情怀与理想信念的献祭者;既有本土生存空间文学24.1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