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
中国与世界的战略互动
门洪华更新时间:2021-01-22 19:59:26
最新章节:作者简介开会员,本书免费读 >
对国际战略的研究,历来是国际关系学术界关注的重点。“国际战略研究是项应用性极强的学问,既是理论和学术性的,也是实践性的,其最高层次是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崛起的进程加快,世界格局经历深刻变化,国际战略理论研究的重要性愈发显著。并且,伴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迅猛攀升和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与日俱增,中国亟需构筑一套行之有效的国际战略体系以适应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因而,对中国国际战略理论体系的探究也逐步提上议事日程。
品牌:中国经济出版社
上架时间:2019-09-10 00:00:00
出版社:中国经济出版社
本书数字版权由中国经济出版社提供,并由其授权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制作发行
中国与世界的战略互动最新章节
查看全部- 作者简介
- 孔子学院十年发展统计:成果分析与战略建议(1)
- 文化外交与中国国家形象塑造(1)
- 儒教文化在东北亚的历史作用:一种中国软权力的视角(1)
- 中印软实力构成要素之比较研究(1)
- 中日软实力比较研究(1)
- 公共外交与中美软实力战略(1)
- 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及其传播途径(1)
- 软实力研究
- 试析中国海外利益内涵及分布(1)
门洪华
主页
最新上架
- 会员
发展政治学学科地图
本书介绍了发展政治学学科的理论流派、发展历史、核心概念和术语、研究方法和学科前沿等内容,描绘了该学科的整体图景,旨在为政治学相关专业大学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青年学者以及考研人员等提供一本实用性的学科指南。政治33.1万字 - 会员
互联网影响下公众参与公共政策研究:基于河南省公务员群体接受度的分析
本书以公务员群体为切入点,对互联网平台上公众参与公共政策做了系统研究,试图厘清互联网影响下政策系统运行机理。书中首先按照公共政策过程理论设计了论述框架,详细分析了中国公共政策议题提出、政策制定、政策执行、政策评估与终结等不同阶段互联网对政策各要素产生的影响;其次,基于公务员的调研访谈,探讨了网络条件下,政策系统中不同因素对政策的不同作用;最后,设计了符合中国当前政府运行实际状况的互联网公众参与公共政治13.1万字 - 会员
从罗马帝国到神圣的罗马帝国:3—9世纪的欧洲政治与政治观念
本书以中国古代历史为参照,基于史料分析,广泛吸纳已有的研究成果,从政治与政治思想的互动角度,以罗马帝国观为关键词,对公元3-9世纪这一段历史转型进行了重新解释。政治29.1万字 - 会员
理解间断均衡:注意力、制度绩效与预算变迁
本书基于间断均衡理论,对中国制度场域中的公共预算变迁模式进行了扫描,通过定量检验的方式提供了间断均衡式预算变迁在中央预算与省级预算中存在的经验证据,提高了间断均衡理论的外部有效性,有助于厘清预算领域中渐进主义和间断均衡理论的争论。政治10.9万字 - 会员
罗尔斯的政治自由主义转向
无论是在《正义论》中,还是在《政治自由主义》中,罗尔斯的计划都是要为民主社会设计出一种适当的道德基础。在后期的《政治自由主义》中,罗尔斯改变的并不是公平正义的原则内容和制度意义,而是在将一些需要注意的基本事实(尤其是合理多元论的事实)和自由主义理论的实践作用考虑在内以后,如何来构想对它们的证明。本书对罗尔斯的政治自由主义转向进行了细致梳理,深入分析了其政治自由主义转向的内在逻辑和实践逻辑。政治19万字 - 会员
良治:对自由、民主、市场的反思
本书通过分析西方民主理论中的三个逻辑误区,主张“优主政治”的新体制框架,继而提出“良治”的概念和模式。作者从新的角度来理解人类自由,从社会发展阶段的角度来分析市场的性质,探讨市场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与美好生活的关系及互动。分析了解决温饱后人类发展的主要问题及解决的方法,提出利用体制优势,使温饱后的资源配置更有利于未来发展。政治18.6万字 - 会员
图典中国:帝鉴图说(汉英对照)
《帝鉴图说》是中国古代一部帝王启蒙教育读物。本册以清代早期宫廷画师绘本为底本,选取其中39则事关知名帝王的典型故事;分上、下两篇,上篇“圣哲芳规”讲述历代帝王的励精图治之举,下篇“狂愚覆辙”剖析历代帝王的倒行逆施之祸。在保留原书插图的基础上,辅以简洁的文字解说,上图下文,中英对照,以中国传统图书装帧经折装的形式呈现出这部中国古代的皇帝教科书和好懂好看的古代历史故事读物。政治1.1万字 - 会员
西方近代早期政治哲学的起源和形态
本书分为5章,内容包括:近代政治哲学的中世纪背景、近代早期政治哲学的基础、霍布斯的政治哲学、斯宾诺莎的政治哲学、洛克的政治哲学。政治14.5万字 - 会员
分裂主义与国家认同研究:以新疆分裂主义为例
本书以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和认同观为理论依据,结合国内外有关多民族国家建构国家认同的大量著述和正反面案例,以新疆反分裂斗争的历史和现实为经纬线,就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分裂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分裂主义对国家认同的危害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提出政治认同是国家认同建设的关键、文化认同建设是重塑国家认同的基础、减少各民族文化差异和隔阂是反分裂工作取得长久成效的重要因素等基本判断,尝试为新时期我国的反分裂斗争具政治21.3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