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
华中村治研究:立场·观点·方法(2016年卷)
贺雪峰更新时间:2019-01-04 23:56:09
最新章节:内容简介开会员,本书免费读 >
本书从不同侧面对“华中乡土派”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了初步展示,“论经验研究”主要介绍了“华东乡土派”对农村问题研究的基本方法;“论机制研究”探寻在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路径;“论熟人社会”和“论区域差异”揭示了中国传统社会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地域的关系与西方现代社会存在根本区别;“论农民分化”和“论小农经济”针对当前我国的农村政策,提出“城乡二元”的合理性。
上架时间:2016-10-01 00:00:00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已经获得合法授权,并进行制作发行
华中村治研究:立场·观点·方法(2016年卷)最新章节
查看全部- 内容简介
- 发展型小农家庭的兴起:“中国式小农经济”再认识
- 双层经营体制下的小农经济
- 遭遇资本下乡的家庭农业
- 生计农业:中国小农的现实表达与发展转型
- 我国应选择哪种农业经营主体?
- 留守经济:当前中国式小农经济的现实
- “中农”阶层与发展型社会结构的形成
- 流动性家庭农场:中国小农经济的另一种方式
- 中国小农“多元经营的家庭生计”
贺雪峰
主页
最新上架
- 会员
乡村治理的盂县样本
在中国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过程中,现实问题的复杂性催生了治理实践的多样性。本书以山西省阳泉市盂县为个案,在整合县、乡、村三级制度文本,档案台账,以及项目组深度访谈与问卷资料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盂县村级治理的实践、经验和挑战,重点探讨了“村改居”推进、乡村党员作用发挥、乡村人才培养、乡村法治建设等问题,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深入总结和分析盂县的治理实践,对于中西部地区乡村治理具有政治12.6万字 - 会员
复合式治理:乡村社会治理创新的可能性
如何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核心。通过对广西一个乡村社会的定性研究发现,多元治理主体在乡村治理实践中的良性互动,正式规则与非正式规则有机融合,传统与现代文明的复合叠加形成的“复合治理”,为乡村社会实现有效治理提供了可能。这种集科层治理和简约治理的优点为一体的“复合治理”,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政治15.8万字 - 会员
重组与再造:从行政审批到智慧政务
本书关注中国行政审批与政务服务改革背后的逻辑、推进机制以及改革取得成绩的结构和制度性原因。全书将中国行政审批制度及政务服务改革置于行政权力的运行机制及组织机构环境的分析框架下,旨在理解改革推进的整体机制,提炼中国改革实践的理论元素。政治14.5万字 - 会员
京津冀协同发展:公共服务均等化与社保制度设计
本书首先从国家发展战略层面对京津冀三地协同发展政策进行介绍,并对目前京津冀地区社会保险的协同发展现状进行阐释;其次,结合欧盟、加拿大和部分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化区域社保一体化实践经验和国内其他地区区域社保一体化的实践探索,为京津冀社保区域一体化提供经验和启示;再次,对京津冀三地在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的成果进行总结,将社保协同发展和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有机结合,从公共服务的角度来分析三地社保协同发展所存在的政治8万字 - 会员
廉政学研究(2019年第1辑/总第3辑)
本集刊探讨廉政学的基本原理,对廉政、失范行为、腐败、不正之风、道德滑坡、反腐败等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进行理论探讨,研究腐败与不正之风产生的根源及其规律,对反腐败策略、廉政建设体制机制进行评估,对历史上的廉政建设制度和措施进行比较分析,对各个地区廉政建设及其相应制度进行研究,对社会文化、经济发展水平与腐败的关系进行探讨。政治15.5万字 - 会员
廉政学研究(2018年第2辑)
本集刊探讨廉政学的基本原理,对廉政、失范行为、腐败、不正之风、道德滑坡、反腐败等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进行理论探讨,研究腐败与不正之风产生的根源及其规律,对反腐败策略、廉政建设体制机制进行评估,对历史上的廉政建设制度和措施进行比较分析,对各个地区廉政建设及其相应制度进行研究,对社会文化、经济发展水平与腐败的关系进行探讨。政治13.9万字 - 会员
新中国民族工作研究(1949~1957)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运用国家政权力量与资源,将解决民族问题的思想、纲领和方针付诸实践。通过开展一系列民族工作,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快速发展,各少数民族逐步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本书对新中国初期党和国家的民族工作理论与实践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与盘点,认真总结和吸取该时期民族工作的成功经验与教训,这对做好新时期民族工作、解决民族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与借鉴意义。政治20.6万字 - 会员
国家治理心理原理
现代人虽是国家化生存,但未必理解国家如何与自己“心理”相通。本书揭示了以合法性与有效性增强为轴心的国家治理如何以文明为根基,以政治理念为宗旨进行政治体制构建、制度设计、治理方式选择、人财物资源配置、协同发展以及达成共同体理想的心理机制。本书采用“中国本位”“问题中心”的研究取向,创新性地跨越了“个体”的心理学与“公共行动者”的心理机制、组织的“管理心理学”与国家治理的心理规律、西方的“国家在社会中政治20.8万字 - 会员
中国古代乡村治理(下册)
本书分上下两篇,重点从乡村组织、编户管理、田制变迁、赋役治理、农民负担等方面对先秦至晚清的中国古代乡村治理演变进行了总体扫描,对乡村治理在古代王朝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地位、功能、作用、效能进行了相应评估,并在系统分析中国古代乡村治理的体系构成、参与主体、治理内涵的基础上,重点探寻了影响中国古代乡村治理的主要变量和关键因素,总结了中国古代乡村治理发展变化的理性逻辑和一般规律。政治38.6万字